武清王庆坨赶大集!粉肠、驴打滚、山芋粉、百岁挂件…你来过吗?

分类栏目:新闻资讯

4983

发布于 暂无评论

推荐微信扫码

逢阴历三、八是王庆坨集期,也就是说,王庆坨每10天有2次集期,1个月可以赶6次集。今天是阴历四月十三,又是王庆坨大集的日子。于是我按照计划,开始了对王庆坨的又一次采风。

  过去我曾经多次造访王庆坨,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,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,其一,王庆坨是个大镇,它有强大的气场和诱惑力。我在儿时就知道这个地方,那个时候老家人管它叫“王坨”,省略了中间的“庆”字。因为小时候没有去过,所以通过“坨”字,在幼时的心中便想象出这个地方一定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高地。几十年之后从书本上得知,王庆坨的确是一块高地,早在汉朝时,它便是古三角淀(雍奴薮)里面的一块高地,而且据说,还曾经是老武清县的前身之一—雍奴古城所在地。看来,童年时的想象很神奇,它没有拘束,信马游疆,但却十分真切,冥冥之中似乎印证前缘。

  其二,王庆坨是一个繁华的陆路交通枢纽,经济十分发达。王庆坨位于武清西南部,境内有居民3万多人,外来人口数万人。它南部、东部分别与西青区、北辰区相连,西部毗邻河北省廊坊市的安次区、霸州市,境内有津同线、津霸线以及津沪、滨保高速,早在明清之际,它便是一个联结东西的陆路口岸,所以这里的工业和物流业一直十分发达,仅自行车产量就占了全国八分之一强,成为名符其实的自行车王国。前些年,我曾路过王庆坨,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,是国道两侧都是南来北往的重载货车,一辆接着一辆,马路两边有许多饭店和停车场,人流、物流,带动了这个地方的第三产业,使这个古老的小镇在开放中充满了生气和活力。

其三,王庆坨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,历史文化非常厚重。王庆坨曹家(俗称中曹)早在明朝便闻名全国,明代后军都督府左督曹化雨,司理太监(总管)曹化淳,清代翰林院编修曹涵均出自曹家。曹氏官续七代,侍奉两朝。康熙皇帝南巡曾两次驻跸曹家,乾隆时期,曹涵在东马圈另立新坟,修建京山铁路时,为避免破坏风水,应曹家请求,慈禧皇后曾下令绕过曹坟,至今曹坟仍闻名当地。

王庆坨集市,位于王庆坨镇最西部的五街小范口路与中心街交汇处的空地上。集市前的马路两侧十分拥挤,这里的三轮车非常多,好多老年人都是老俩口骑一辆三轮,还有的大人驮着孩子。为了躲避车辆,我被迫进入五街的健身公园里绕行,这个公园里除安装一些健身器材外,铁栅栏里面种着成排的大麦熟,粉红色、红色的花朵竞相开放,艳丽可人。公园北侧有一个小戏台,戏台东侧还有一间“戏曲票房”,可见王庆坨人娱乐生活还是很丰富的。

服装区

很久没有看到盖帘板了:大个的10块钱,一次是5元、2.5块

小时候家里都用这种原生态的生活资料

  走进集市,里面非常热闹。集市分区相对整齐,西部是服装区,每个摊位都搭起了帆布棚,一个挨一个,中间有甬路相通,大概总有二百多个棚子。东部是蔬菜和食品区,售卖应季蔬菜、瓜果以及糕点、小吃等。南部是粮食区,各种粮食,如豆类、玉米等,应有尽有。

我试图寻找一些特色小吃,除驴打滚、煎焖子外和炒面外,什么也没有。只在回来的路上,看到一家早点铺,正在售卖炸饼,因为想吃这口,便花3块钱买了一个,也算有所收获吧。

我还试图寻找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制品,但找遍了整个集市的各个角落,除一位大娘售卖传统挂件外,也没有任何新的发现。

炸饼摊

早点摊

馿打滚

西瓜摊

香油先做现卖

这里的肉类、蔬菜较市里还是便宜,大肉每斤10块钱,西瓜1.3块钱,黄瓜2块钱,新上市的青棒子,10块钱一堆,每堆6个,看上去又大又亮,非常鲜嫩。小贩儿不停地剥着皮子,买的人很多,不一会儿,地上的几堆就售空了。

也有卖小儿百岁挂件的,但做工粗糙,每个售价5元

山芋粉

粮食摊

王庆坨中心街是一条商业街,回来的路上,我一直在观察这条整齐的街道,只见两侧全都是二三层的小楼,底商一间接着一间,绵延有三四里地的样子,有土产、灯具、服装、电器、医药、美发、餐饮、婚纱摄影等,其中有一家名为庆华的小店,专门制售特色熏肉制品,门口摆着一口大铁锅,刚出锅的熏粉肠子,香味四溢,老远便可闻到。我因为上周在石各庄赶集的时候,买了一些,总吃似乎也觉得不新鲜了,所以今天并没有再买。

  去王庆坨赶集,在胡同里巷,杨王公路两侧以及津同路北侧,高大的楼群,整洁的马路,繁华的市井,仍显出大城镇的气派来。

  这次因为是集市考察,而且时间较紧,所以,没有像上次考察一样惊动太多的师友,显得有些失礼,下次再补过吧!

作者:侯福志 来源:武清生活网

武清万事通搜集整理,转载请带上武清万事通二维码